本文转自:今晚报
孩子凡事不将就,累坏了家长,可以尝试这样引导——
独立解决问题 减少物质需求
降低物欲,双向奔赴
卓文 绘
●有这样一些孩子,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吃穿用度和情绪价值要求都很高,还常常把“过高品质生活”“需要亲情温暖”挂在嘴边。他们这种凡事不将就的生活态度,让照顾他们的家长感觉身心俱疲,加之孩子不听劝,而陷入僵持状态。
讲述:孩子生活标准高,家长难以承受
晓菲上初二了,最近她跟妈妈提出要买一部最新款的手机,还要最大内存的那种。晓菲的妈妈吴女士觉得,一万多块钱的手机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有些奢侈,就拒绝了她的要求。晓菲为此气得不行,连着好几天都闹脾气,甚至嚷嚷着让妈妈把她的压岁钱交还给她,她自掏腰包买手机。母女俩为这事杠上了,几天都不说话。
吴女士说,家里人对晓菲从小就特别宠,平时照顾也特别细致,从四位老人到我们两口子,都是尽最大能力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。我们近几年渐渐发现,晓菲这孩子在生活上凡事都不将就,现在孩子越来越大了,各种要求也是层出不穷,特别是在吃穿用度上,要求也越来越高,文具、衣服都要买大品牌,鞋子要买潮流款,就连假期旅游也要“私人团”,过个生日要去高级饭店。她不但物质要求高,现在还经常嚷着要情绪价值,作业写得时间长了,也要我们哄一哄。孩子这些五花八门的要求,让我们身心俱疲,不知怎么帮她调整。
建议:减少单向付出,多些双向奔赴
河西区教师发展中心心理教研员白丽娜老师说,孩子对与自己生活、情绪等相关的事物格外上心,不妥协、不将就,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。第一种情况是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敏感,对情感需求度很高,只有周围的人,特别是家人对他不断地包容,他才能获得安全感,从而建立自信。第二种情况是与家庭教育有关,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管得比较宽,事事都替孩子想到甚至直接办到,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被照顾,一旦脱离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,就会感到不自在,出现情绪波动。第三种情况是孩子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,过度在意自我享受,在物质上处处向高标准看齐,养成了骄纵的脾气。
白丽娜老师建议,首先,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家长要有意识地减少对孩子的照顾,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,在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,进而形成自己的处世准则,不再对一点小事斤斤计较。其次,家长要有意识减少对孩子的有求必应,转移孩子的关注点,淡化物欲需求。最后,家长要让孩子看到家人对他的付出,并且明白“没有理所应当的获取”,也要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,当把单向付出变成双向奔赴,孩子就真正成长起来了。
文 贾林娜
发布于:北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