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不宜上班?“电子黄历”靠谱吗?律师:存在诸多法律风险

发布时间:2025-11-07 09:00:42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飞跃咨询有限公司

近日,在小红书等多个社交平台上,有一类自称“电子黄历”的博主迅速蹿红。他们以解读传统黄历为名,发布“宜忌事项”、生肖星座运势、穿搭颜色建议等内容,吸引人们关注。

有网友坦言,自己已习惯每天查看电子黄历,甚至因“穿错颜色”而心慌,将日常不顺归咎于未遵循博主建议,“感觉不跟着黄历穿衣服就会走霉运”。然而调查发现,卖货才是这些“电子黄历”博主的终极目的。

社交平台上博主发布的“电子黄历”。图片源自网友截图

传统黄历是天文、历法与民俗等的融合。伴随网络平台而生的电子黄历,虽不能简单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,但的确也存在诸多乱象。一些博主对黄历的概念混淆、解读错误等频现;在视频中频繁推荐“改运”商品;部分博主还会展示“好运周边”,暗示观众“破霉运”需购买同款。

更有甚者,打着解读黄历的幌子,将用户跨平台引流到“专属”粉丝群,而后兜售纸符等产品。显然,解读是假、带货是真,把传统黄历当作了流量变现、商业牟利的工具。

电子黄历之所以能够“应验”、长期招摇网络,背后并无特别的神机。一方面,不少博主瞄准的是用户的焦虑心理。看似解读黄历,实则满是话术和套路。用模棱两可的话术捕捉焦虑、诱导迷信、收割利益。即使真有用户感觉“灵验”,其实也多是某种巧合和自我心理暗示的结果。

另一方面,也有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。平台为了流量宁愿睁只眼闭只眼,甚至默许、放任推荐逻辑频繁呈现此类内容。然而,如果任由电子黄历的乱象猖獗蔓延,不仅会误导广大用户,尤其是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,还会挤占优质信息的生存传播空间,破坏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。

视频引流后,博主在“朋友圈”公开表明可以帮“请”符。图片源自网友截图

需要清晰认识到,不少跨平台引流、卖货的电子黄历博主,其行为本质上就是打法律法规的擦边球,进行毫无科学依据的虚假宣传。互联网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枢纽,对此显然有不可推卸的治理责任。

前段时间,网信部门依法查处了小红书等多个平台频繁呈现不良信息内容、破坏网络生态案件,要求各网站平台要履行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,切实维护清朗网络空间。对于乱象频频的电子黄历,相关网站平台同样需要认真对待。

例如,优化健全电子黄历内容的审核与识别机制;又如,通过优化算法推荐增加优质科普内容供给,引导用户树立理性认知;此外,网站平台还应加强与监管部门、其他平台之间的沟通协作治理,明确细化电子黄历性质的基础上,让不良内容无处可躲,从根源上挤压其生存空间。

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子伟认为,以“黄历”“运势”等传统文化元素为噱头,通过售卖运势解读服务、周边产品等方式获取经济利益的商业行为,存在诸多法律风险:

民事责任方面,可能涉嫌欺诈。若博主宣传“黄历不仅能预测运势,还能包治百病”,或者“佩戴特定符咒能彻底改变命运”等,这些声称超自然能力的虚假承诺,往往构成欺诈行为,导致消费者遭受损失,需要承担赔偿责任。

行政责任方面,依据广告法规定,博主的虚假宣传行为可被市场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,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;若两年内有三次以上违法行为或情节严重,还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。

刑事责任方面,若博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,如谎称自己拥有超自然能力可精准预测运势,诱骗消费者支付高额费用购买所谓的专属运势分析服务,且数额较大,其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。

“合理的黄历解读行为若能促进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,增强文化认同感,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,不构成封建迷信。相反,若相关解读行为导致大量消费者盲目跟风,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追求所谓‘好运’,影响正常生产、生活秩序,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,如因听信博主宣传导致家庭矛盾、工作失误等,社会危害性较大,应被认定为封建迷信行为,依法予以取缔和打击。”马子伟说。

电子黄历乱象频现,绝不是可有可无、可大可小的现象,其关乎用户权益、平台价值导向,更关乎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。网站平台唯有主动履职、严格治理,才能遏制乱象蔓延,守护好清朗的网络空间。

(羊城晚报•羊城派综合法治日报、新华网、人民网)

发布于:广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