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习记者 刘玉洁
报纸收藏家 李铁光
“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,收藏报纸,就是收藏历史。”
窗外的晨光透过半掩的窗帘钻进来,落在厚厚的报纸堆上,屋里弥漫着油墨和纸张混合的气息。79岁的李铁光弯着腰,一页页除尘、整理、封装。他的动作很慢很小心,仿佛他面对的不是旧报纸,而是一段段被封存在时间里的故事。
一个爱好坚持了六十多年,李铁光把自己家的小屋变成了一座“报纸博物馆”。走进这间小屋,最先映入眼帘的,是一排排按照主题精心分类的报纸——“抗日战争报”“全国人大报”“两弹一星报纸”“奥运特刊”……标签清晰,排列有序。三万多个版本、十万余份报纸,像层叠的时间年轮,被精心整装在柜子里。
除了这间屋子,阳台、储藏间、卧室也都成了“报库”,窗台、柜顶、床下无一处空隙。金属报、丝绸报、3D报、盲文报、微型报……上百种异形报令人目不暇接。对这些报纸,李铁光如数家珍,“这是印在手表上的,这是刻在石头上的,这是做成摩天轮样式的报纸,它们都是时代留下的印记。”
李铁光与报纸的缘分,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。那时他还在上小学,全班只订了一份《中国少年报》。老师让学生轮流传阅,他总是读得最久、最仔细的学生。“班里的女生都喜欢收集彩色的糖纸,我就喜欢收集报纸,它能让我知道世界有多大。”李铁光笑着说,那时候家里穷,报纸对他来说,就像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。这份朴素的珍惜,也逐渐演变为一生的痴迷。
1964年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。17岁的李铁光听说街头有人在发《人民日报》号外,他顾不上吃饭就跑出家门,一路追着送报的车到东四,终于抢到一份。那天夜里,他反复读着那份报纸,激动得睡不着。如今,那份报纸仍被他小心地塑封保存,放在显眼的位置。
为了集报,他还干过不少“傻事”。七八十年代,他在北京市人民机器总厂当工人,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块,却愿意花一半的收入去废品站“寻宝”。有一天,他在街头看到一辆三轮车上堆满废旧报纸,便上前打招呼:“这些报纸能给我几份吗?”收废品的师傅笑着说:“想要报纸,那你帮我推一段路吧。”李铁光二话没说,拍拍手攒足了力气就开始推车,一路推行一个多小时。到了目的地,他从那堆旧报纸里小心挑出几份想要的报纸,其中就有一份《新华日报》——这是1947年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后出的,数量极其有限。拿到报纸的那一刻,李铁光非常开心,“这趟值了!”
为了集报,他闹过一回“买报还鱼”的笑话。一次去市场买鱼,李铁光看到摊主手中用来垫鱼的《永久报》,正是自己多年未寻到的版本。他急忙上前,拉着老板的手问:“师傅,这张报纸能给我吗?我给您钱!”老板笑着把报纸递给他。李铁光如获至宝,小心翼翼地把沾着鱼鳞和鱼腥味的报纸揣进怀里,一路小跑回家。妻子问:“鱼呢?”他才一拍脑袋:“哎呀,光顾着报纸,把鱼忘了!”
朋友笑他“痴”,他却认真地说:“报纸是有生命的,它们需要被守护。”妻子毛淑英,对丈夫的这份“痴劲”一直默默支持。
1971年结婚时,李铁光没什么贵重礼物,推开柜门,露出满满的报纸,“这些是我的宝贝。”毛淑英笑着摇头,却在之后的几十年里,一直帮着他分类、编号、塑封这些报纸。报纸占去了家里大半空间,但她从未抱怨,“别人家铺地板,我们家铺报纸。”
时间久了,李铁光越来越觉得报纸不该仅仅作为他的私藏。于是,他把家变成了“报纸博物馆”,无偿向社区居民和学生开放。每逢假期,孩子们来到藏有“奇珍异报”的家庭报馆,看李铁光从报柜里取出一张张老报纸,听他讲起1964年的号外、2008年的奥运特刊、2019年的国庆报道。他讲得神采飞扬,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。“报纸不是躺着的纸,是会说话的历史。”他说。
从90年代至今,李铁光带着他的报纸走遍了北京的街道、学校、展览馆,举办了上百场公益报展。
2019年国庆前夕,李铁光为“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”报展忙了整整3个月,从10万份报纸中精选出380余份国庆专刊,铺展出一条时光隧道——从1949年开国大典的《人民日报》到2009年国庆阅兵的《北京晚报》,用一张张报纸讲述祖国的变迁。
今年夏天,李铁光又忙着办起了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”报展。他从400多份抗战相关报纸中精选出280份,其中1945年9月3日的《华美晚报》号外格外引人注目,纸页上“日降书昨晨正式签订”的标题,成了最有力的历史见证。开展当天,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,李铁光站在报纸前,给孩子们一一讲述。“我们要记住过去,才能珍惜现在的好日子。”李铁光说。
如今的李铁光依旧有读报的习惯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准点起床读报、剪报、分类,并在报纸上做好标注:“重大新闻——保存”“报道角度有特色”“可作展览主题”。他对记者说:“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,收藏报纸,就是收藏历史。”